老板爱老外

南方周末

南方周末

12月3日出版的《南方周末》里,张维迎先生在《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》一文中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:人口大国将重返经济大国。我把它解读为:从长远来看,GDP规模将和人口规模成正比。在可预见的时间里,中国的GDP超越米国是有很大可能的。

张先生将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归纳成三个转变:

一是从主要依靠出口推动的增长,到国内、国外两个市场更为平衡的增长;二是从低成本、廉价资源、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增长到基于创新、更高附加值式的增长;三是从企业的自然型增长,到产业整合型增长。

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,我觉得这取决于中国能否继续更大力度和广度地推行改革开放,坚持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。

张先生的论点基于这样一个命题:中国本身就是一个“全球”市场。无论是经济规模,还是人口规模,中国确确实实已经构成了一个“小全球”。以经济规模而论,中国省份中第一名:广东,在全球经济规模中排名为第18名,超过波兰、印尼(人口第四大国),最后一名:西藏,超过蒙古。再说人口,但是河南省就超过了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德国。于是张先生感慨:如果能把省间的贸易做好,中国本身就能创造出一个世界级市场。

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,只要自己留意一下就可以知道,很多国内的生产商卖往国外的商品往往不仅质量要好于国内,而且售价还要比国内便宜,比如 Lenovo 旗下的 Thinkpad,(或许我有冤枉了联想,但是我没有看到过联想对此的解释。)那么为什么这些老板舍近求远,唯独偏好外国佬呢?

文中给出了两个解释:一是因为地方保护政策;二是因为国内缺乏诚信。

国内市场难做。难就难在签完合同,也交了货,但很长时间拿不到钱;而出口,只要签了合同,就能在合同期限内收到货款。所以有些企业宁愿定价出口,也不愿意高价卖给国内客户,国内市场的不确定性太大了。

无独有偶,这番解释同样可以在F32版的《中国一直在“补贴”西方?》中找到相同的看法:

大陆商业交往中缺乏诚信,贷款拖欠比比皆是,生产商只有提高出厂价格才能保障利润;出口则不同,只要签订合约,用美国进口商出去的信用证就可以取银行抵押贷款,钱少赚了一点,不过风险也小。

这些言论不是无中生有,是从数据中来:

申请一个热门线路的车皮指标,运费之外的额外费用竟然高达五千至五万人民币之间。走高速公路,从广州到北京仅过路费就要1400元人民币,此外还要准备大约7000元人民币的罚款和勒索。

这些钱到了哪里?地方上的某些部门和贪赃枉法者。而这样的结果就是从广州到北京的运费居然比到美国还要贵。到了这里,我琢磨是不是要给联想们少许的“理解”呢?

犹如我们渴望天才之前,先要准备好天才的土壤一样,实现强国梦想之前,我们需要一个前提,那就是:一个民主、法治的市场经济。相信那时的老板不必再“崇洋媚外”了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comment